州来公司:“机”制一变“田”地宽
发布日期:2025-11-04 来源: 浏览次数:56
“今年再新增2架无人机,明年自种地无人机作业面积力争超60%!”近日,在安徽农垦州来农业投资公司经理办公会上,这一议题不到2分钟便全票通过。而在一年多前,同样的议题曾引发近半小时的激烈争论。从“心里没底”到“一致认可”,这场思想转变的背后,是无人机为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。

植保无人机喷施农药作业。
时间回到去年7月,州来公司首次研究植保无人机采购事宜时,谁来操作、如何管理、故障维修、效益能否达标等问题让大家顾虑重重。如今,这些疑问已被实打实的业绩一一打消。公司负责人高磊磊给笔者算了一笔清晰账:公司采购2台极飞P150型号植保无人机,扣除补贴后直接采购成本7万元,加上电池、运输工具、保险及维修等费用,累计使用成本10.78万元。截至今年9月底,这2台无人机已完成作业30122亩次,13个月内累计节本增效超23万元。
这笔“效益账”由三部分构成。在作业成本方面,公司此前植保作业实行外包,自有无人机投入使用后,比外包价格每亩次平均下降1元,每年节约成本至少8万元;内部结算时,无人机植保作业每亩次节约3元,累计节约超9万元。此外,公司通过申报小麦“飞防”、水稻“一喷多促”等补贴项目,获得净收入近6万元,三项合计实现了23万元的效益。

植保无人机夜间施肥作业。
“挣到钱了,干劲自然足!” 作为该公司 “第一飞手”,胡楠拿着无人机操作证书笑着说,“公司推行的承包作业模式让机手们尝到了甜头,植保作业时,机手每亩次净收入可达1.5元。”胡楠负责2000亩地作业,每年累计飞行2万多亩次,可收入3万多元。目前,公司已有4人取得无人机操作证书,其他人员也在陆续考证,一支专业机手队伍逐步建立。
为破解设备维护难题,公司建立了“承包者负责、公司监管、费用预提”的管理机制。无人机日常保养维护由承包机手负责并签订责任书,公司定期检查;公司按3年分别每亩次0.2元、0.25元、0.3元不等的标准计提维修费,超额部分由机手自行承担。这一机制既杜绝了责任心缺失导致的过度维修,也消除了机手对设备老化维修费用的担忧,实现了设备良性运转。

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自走式喷灌机。
除了算得清的经济账,无人机带来的隐性效益同样显著。相对于外包作业,公司自有无人机作业质量更高,能够严格执行作业配方,适时增加喷药用水量,及时开展各类作业。精准高效的作业促进了农业增产,今年无人机作业田块的小麦平均亩产较往年外包作业田块高出50斤以上。
公司今年还购置了2台自走式喷灌机,同样采用植保无人机的管理模式,也同样发挥了节本增效的作用。
农垦集团农水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植保无人机在州来公司的成功应用,探索出一条规模化农业节本增效的新路径,今后将在垦区内复制推广,更好地促进垦区农业提质增效。(图/胡楠 文/武会祥)
- 上一篇:无
- 下一篇:安徽农垦集团:大圹圩农场:“四良”融合 解锁水稻单产提升的密码



